clock December 24,2023

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,全球消費模式劇變,企業面臨嚴峻挑戰,銀行業亦不例外。隨著數位金融服務普及、聯準會激進升息衝擊資產負債表,加上壞帳風險攀升,美國銀行業掀起大規模裁員及關閉分行潮。其中,資產規模達千億美元的美國旗星銀行(Flagstar Bank)宣佈,2025年將關閉60家分行及20個私人客戶服務據點,以削減成本、改善財務狀況。

數位金融崛起,實體分行需求銳減

疫情加速了金融服務數位化的趨勢,消費者透過手機App或網路銀行即可完成轉帳、貸款、投資等業務,傳統分行的臨櫃交易量大幅下降。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(FDIC)數據,2020年至2024年間,全美銀行分行數量減少逾5,000家,降幅達7%。

許多銀行開始調整實體據點的功能,例如縮小分行規模、增設自助服務機台,或將分行轉型為財富管理中心,專注於高淨值客戶的財務規劃需求。

升息風暴衝擊,銀行資產價值縮水

除了數位轉型的壓力,聯準會為抑制通膨而大幅升息,也對銀行業造成深遠影響。2022年起,聯準會連續升息17碼(4.25個百分點),導致銀行持有的債券價值暴跌,部分區域銀行甚至因流動性危機倒閉,如2023年矽谷銀行(SVB)、Signature Bank 和第一共和銀行(First Republic Bank)接連爆雷,引發市場恐慌。

高利率環境也使得貸款需求下滑,尤其是房貸和車貸業務萎縮,加上信用卡違約率上升,銀行獲利能力受到嚴重擠壓。

旗星銀行大規模裁員關店,力拚2025年轉虧為盈

在多重壓力下,總部位於密西根州的旗星銀行近年積極調整業務結構,包括出售房貸部門、裁減人力,並大規模關閉實體分行。該銀行2024年淨虧損達8.45億美元(約新台幣273億元),因此決定在2025年底前關閉80個據點,其中28家分行已進入關閉程序,範圍涵蓋紐約州、印第安納州、密西根州等地。

分析師指出,旗星銀行的策略反映整體銀行業的趨勢——縮減實體營運規模,並將資源集中於數位金融和高端客戶服務。未來,美國銀行業可能持續整併,中小型銀行若無法適應新環境,恐面臨被收購或淘汰的命運。

台灣銀行業的借鏡:數位化與風險控管成關鍵

相較於美國,台灣銀行業的分行密度仍高,但隨著純網銀、數位帳戶普及,傳統銀行也開始調整據點佈局。專家建議,銀行應加速數位轉型,並強化資產風險管理,以因應可能的升息與經濟波動衝擊。

相關新聞

關注我們

你的選擇?

vote-image

2025台灣跨年 哪裡過?

0%
0%
0%
0%
50%
0%
0%
50%
0%
0%
0%
0%
0%

Top Categories